跟诊林老师的临床时光里,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早已是诊室里寻常却珍贵的风景。
老师问诊时的提点、辨证时的解惑,学生临证时的困惑、思辨后的追问。
或许是对一方配伍的探究,或许是对某个脉象的辨析。
这一来一往的对话,藏着中医传承的温度。
愿这份问答能让同道深知,中医之路需多问、多思、多践,方能在传承中扎根,在临床中成长。
图片
地点 钦州市中医医院 林佳明老师诊室 人物 师:林佳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主任医师)
徒:跟诊学生
诊室这段时间接诊三位皆诉“腹痛”的患者,老师分别处小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粳米汤。
学生困惑于同是腹痛,其病位深浅、寒热属性、气血津液状态、虚损侧重竟有微妙差异。 问(徒):老师这些病例,皆以“腹痛”为主诉。
首案腹中拘急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心悸、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少、脉弦细涩,您断为中焦虚寒、阴阳两虚、气血失调,处小建中汤;
次案腹中冷痛、呕吐下利、口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您断为太阴虚寒、升降失司,处理中汤;
三案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涎、四肢厥冷、脉沉弦紧,您断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寒饮上逆,处附子粳米汤。
同是“腹痛”,其内在之阴阳盛衰、寒热侧重、气血津液盈亏、水饮有无、病机重心(虚损、寒凝、水逆),究竟如何抽丝剥茧,明辨三阴?
答(师):“腹痛”乃中下焦脏腑气机失调之重要外征,是窥探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寒热虚实病机的关键窗口。
其辨,首在明病位之重心(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察寒热之属性(纯寒、虚寒、寒热错杂),审气血津液之状态(虚损、凝滞、停蓄),定水饮之兼夹(有无、轻重、逆乱)! 一、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阴阳两虚、气血失调之“腹痛”) 1. 病机本质(阴阳气血津液):
中焦(脾胃)虚寒,化源不足,阴阳两虚,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是其本。
中焦虚寒(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阴阳俱虚:阳虚失于温煦(畏寒?手足烦热为假象),阴虚失于濡润(咽干口燥、衄血);
气血亏虚且运行涩滞(故心悸、脉弦细涩)。
其核心是中焦虚寒为本,阴阳气血俱虚且失调为标。
属虚寒证(中焦),兼阴阳两虚失调。
津液(阴血)不足,阳气亦虚。
2. 六经定位:太阴(脾)虚寒为主,累及阴阳气血(涉及少阴、厥阴)。
3. 升降气化状态:
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轴)。
中焦虚寒,则气血化生不足(阴阳气血俱虚);
升降失司(气血运行涩滞);
筋脉失于温养濡润(拘急疼痛)。
圆运动中,“中轴”动力不足(虚寒)且“气血轮”(阴阳气血)源流不足且运行不畅,导致“筋脉轮”失养挛急(腹痛拘急)。
升降:中轴失运,气血升降涩滞(虚滞)。
4. 腹痛特点: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虚寒失养),可伴阴阳失调之象(手足烦热、衄血)。 二、理中汤证(太阴虚寒、升降失司之“腹痛”) 1. 病机本质(阴阳气血津液):
中焦(太阴脾)阳虚寒盛,运化失职,升降逆乱是其本。
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腹中冷痛、畏寒肢冷);
寒湿内生,运化无权(故呕吐下利、口不渴);
升降失常:清阳不升(下利),浊阴不降(呕吐)。
其核心是中焦(太阴)纯虚寒证,寒湿内阻,升降失司。属虚寒证(太阴)。
津液输布失常(湿停),但总量未必伤(口不渴)。
2. 六经定位:太阴(脾)虚寒。
3. 升降气化状态:“中轴”(脾胃)动力(阳气)不足且被“寒湿淤泥”阻滞。
中阳不振(失温),寒湿困阻(气滞),导致升清无力(清气在下则利),降浊失司(浊阴上逆则呕)。
圆运动中,“中轴”自身运转缓慢且湿浊阻滞,清升浊降之序紊乱(呕利),局部气机凝滞(冷痛)。
升降:中轴失运,升清降浊俱废(虚寒湿阻)。
4. 腹痛特点: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虚寒),必伴太阴虚寒证(吐、利、不渴)。 三、附子粳米汤证(脾胃虚寒、水饮内停、寒饮上逆之“腹痛”) 1. 病机本质(阴阳气血津液水饮):
脾胃(中焦)虚寒,水饮内停,寒饮上逆攻冲是其本。
中焦虚寒(故腹痛、肢冷);
水饮停聚(故腹中雷鸣);
寒饮上逆(故胸胁逆满、呕吐清涎)。
其核心是中焦虚寒为本,水饮内停为标,寒饮上逆为急。
属虚寒夹饮证,饮邪为患突出。津液代谢失常,停蓄为饮。
2. 六经定位:太阴(脾)虚寒夹饮,或涉少阴(肾)(因寒饮重)
1. 升降气化状态:中轴(脾胃)虚寒,动力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饮停聚中焦(“水轮”停蓄成害)。
这种停聚的水饮(寒饮),因虚寒影响及气机逆乱,出现上逆攻冲的情况(所以会有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症状)。
从圆运动来看,“中轴”因虚寒无法正常运转(动力不足),“水轮”停聚形成水饮,并且上逆冲击“中上轮”(胃肠、胸胁部位),引发局部剧烈的气机逆乱(表现为切痛、呕逆)。
升降方面:中轴运转失常,水饮向上逆冲。
2. 腹痛特点:腹中出现雷鸣声、剧烈疼痛(急痛)、有攻冲感的疼痛(由水饮攻冲引起),同时伴有明显的水饮上逆症状(呕吐清涎、胸胁逆满)。 问(徒):老师剖析精微,学生于三证之本质豁然开朗!
首案您用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学生观《本经》,饴糖(胶饴)“主补虚乏,止渴去血”,桂枝“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
此方甘温建中、缓急止痛、调和阴阳之理法,在温补中焦、滋养营血、柔肝缓急、复气血生化层面,从圆运动“中轴”与“气血轮”修复角度,当如何精解? 答(师):此方乃建立中气、调和阴阳、缓急止痛之妙剂!
紧扣“中焦虚寒,阴阳气血俱虚失调”之病机。 饴糖(胶饴):性甘温。《本经》虽未明载饴糖,然“主补虚乏,止渴去血”可引申其甘温质润,补虚建中,缓急止痛之效。
在此方中:温补中焦(中轴)虚寒,滋养营血(气血轮),甘缓急迫(治拘急疼痛)。为君药,奠定全方“建中”之基。
桂枝:性辛甘温。《本经》“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
其力主温通阳气,助饴糖温补中焦(温中),调和营卫(治心悸、手足烦热),平冲降逆。
芍药:性酸苦微寒。
《本经》“主邪气腹痛…止痛…”。在此方中:益阴养血(补阴血之虚),柔肝缓急止痛(治拘急腹痛),调和桂枝之温燥。
生姜、大枣、炙甘草:辛甘温/甘平,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姜枣),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草、枣)。
助饴糖建中,助桂、芍调和营卫气血。
协同之理(建中焦,调阴阳,和气血,缓拘急): 1. 甘温建中,温补虚寒(复中轴动力):饴糖为君,合姜、枣、草、桂温补中焦(脾胃)之虚寒,重建气血生化之源(中轴)。中气立,则气血有源。
2. 酸甘化阴,调和营卫(滋气血调阴阳):饴糖、大枣、甘草之甘,合芍药之酸,酸甘化阴,滋养营血(阴血),治咽干衄血;
桂枝、生姜之辛甘,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化阳,温助阳气。共调阴阳,和营卫(治心悸烦热)。
3. 柔肝缓急,通络止痛(解筋脉挛急):
芍药柔肝缓急,合饴糖甘缓,共解筋脉失养挛急之腹痛拘急(“主邪气腹痛…止痛”)。
4. 圆运动修复:针对“中轴”虚寒(动力不足)导致“气血轮”(阴阳气血)源流不足且运行涩滞(虚滞),进而“筋脉轮”失养挛急的状态。
饴糖、姜、枣、草、桂温补壮实“中轴”,重启其生化功能(建中)。
饴糖、芍、枣、草滋养充盈“气血轮”(补气血)。
桂、芍调和营卫气血,促进其运行(调畅)。
芍药、饴糖舒缓“筋脉轮”之挛急(缓急止痛)。
合力使虚寒的中轴获得温养与动力,涩滞的气血得以充盈和畅行,挛急的筋脉得以舒缓(腹痛止,烦热悸衄消)。此乃“建立中州,以灌四旁”之典范! 问(徒):老师解惑,令学生对小建中汤甘温建中之妙,体悟更深!
次案您处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此方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力,在振奋中阳、祛除寒湿、复升降之序层面,从圆运动“中轴”除湿复健角度,当如何精解?
其与小建中汤在温补侧重上有何根本差异? 答(师):理中汤乃温运中焦、燮理升降之祖方!
紧扣“太阴虚寒,寒湿内阻,升降失司”之病机。 干姜:性大辛大热。《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其力专温中散寒(祛中焦沉寒),振奋脾阳(助运化止利)。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本经》“主补五脏…”。大补元气,健脾益气(补中气之虚)。
白术:性苦甘温。《本经》“主风寒湿痹…止汗除热消食”。其力主健脾燥湿(祛内停之寒湿)。
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协同之理(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复升降): 1. 温补中阳,驱逐阴寒(复中轴动力):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破阴寒),人参大补元气,助阳散寒(气足则寒易散)。共振奋中焦阳气(动力)。
2. 健脾燥湿,祛除湿浊(清中轴淤泥):白术健脾燥湿,清除阻碍“中轴”运转的“寒湿淤泥”(治吐利之源)。
3. 升降复常,呕利自止(复轮转之序):中阳振,寒湿除,则清阳得升(下利止),浊阴得降(呕吐停)。
4. 圆运动修复(中轴除湿复健):针对“中轴”(脾胃)自身动力(阳气)不足(虚寒)且被“寒湿淤泥”阻滞的状态。
干姜点燃中轴之火(温脾阳)。
人参提供燃料与动力储备(补气)。
白术清除阻滞的“寒湿淤泥”(燥湿)。
甘草调和稳固。
合力使虚寒的中轴获得热量与动力,清除湿浊障碍,恢复其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呕止痛消)。
此乃“温中阳以化寒湿,健脾胃以复升降”! 与小建中汤的根本差异:
温补侧重:小建中汤重在“建中”以生养气血、调和阴阳(饴糖为君,甘温润养,兼顾阴血);
理中汤重在“理中”以温阳散寒、燥湿运脾(干姜为君,辛热燥散,专攻寒湿)。
病机核心:小建中汤为中焦虚寒 + 阴阳气血俱虚失调;
理中汤为太阴(中焦)纯虚寒 + 寒湿内阻。
症状特点:小建中汤腹痛拘急伴阴阳失调之象(烦热衄血);
理中汤腹冷痛伴纯虚寒湿之象(吐利不渴)。
治法:小建中汤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
理中汤辛热温中,健脾燥湿,复升降。
问(徒):老师阐释精辟!三案您用附子粳米汤(炮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学生观《本经》,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
此方温阳散寒、化饮降逆、和中止痛之力,在温振中阳、镇降水逆、复中焦运化层面,从圆运动“中轴”控水、“水轮”归壑角度,当如何精解?
其与理中汤在治水治饮上有何关键突破? 答(师):附子粳米汤乃温阳散寒、化饮降逆、止痛之方!
针对“中焦虚寒为本,水饮内停上逆为急”之病机。 炮附子:性辛甘大热。《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
其力主温肾暖脾,助阳散寒(治中下焦虚寒之本),振奋气化(助化饮)。
半夏:性辛温。《本经》“主伤寒寒热…下气…”。
其力主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治寒饮上逆之呕吐)。
粳米:性甘平。《本经》“主益气,止烦止泄”。
其力主益胃和中,保护胃气,缓急(止腹痛泄利)。
甘草、大枣:甘平/甘温,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合粳米)。
协同之理(温阳化饮,降逆止痛): 1. 温振中下,散寒化饮(治本祛邪):
附子温补脾肾之阳(动力),散寒凝(治寒),助气化以化饮(治饮之本)。
2. 燥湿降逆,平镇水饮(治标定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专攻上逆之寒饮(止呕平逆)。
3. 益胃和中,缓急止痛(护本止通):
粳米、甘草、大枣补益胃气,和中缓急(治腹痛),防附子、半夏之辛燥峻烈。
4. 圆运动修复(中轴控水,水轮归壑):
针对“中轴”(脾胃)虚寒(动力不足)导致“水轮”停聚成饮(潴留)且上逆冲击(呕、满、雷鸣切痛)的状态。
附子加强“中下轴”动力(温阳),恢复其对“水轮”的调控能力。
半夏强力平镇“水轮”之上逆势头(降逆化饮)。
粳米、草、枣稳固润滑“中轴”(和胃缓急)。
合力使虚寒的中轴获得动力,失控上逆的“水轮”被平镇疏导归于常道(呕止、满消、痛缓)。
此乃“温阳以化饮,降逆以归水”! 与理中汤在治水饮上的关键突破:
饮邪程度与病势:
理中汤治寒湿(较轻,弥漫困阻),附子粳米汤治寒饮(较重,停聚上逆,有攻冲之势 - 雷鸣切痛、胸胁逆满)。
治法侧重:理中汤温中健脾燥湿(治湿);
附子粳米汤温阳散寒化饮降逆(治饮,尤重降逆)。
药物配伍:
理中汤用白术健脾燥湿;
附子粳米汤用半夏专攻降逆化饮,用附子温阳化饮(力更强)。
症状特征:理中汤腹冷痛、吐利;
附子粳米汤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涎(水饮上逆征象显著)。 问(徒):谢老师精微阐释!学生临证遇一妇人,小腹冷痛,得温则减,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带下清稀,舌淡暗苔白,脉沉涩。
此似非典型建中、理中、附子粳米证。
其病机、六经归属与治法,当如何思辨?
其圆运动之困局何在? 答(师):此乃下焦(厥阴肝经)寒凝血瘀之证。 病机本质: 1. 寒客胞宫(厥阴):寒凝血脉(小腹冷痛、经暗有块)。
2. 肝血不足:血海不充(经少后期)。
3. 带脉失约:寒湿下注(带下清稀)。 六经定位:厥阴(肝)寒凝血瘀。
治法:当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养血调经为主。
方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加减。
圆运动困局:此证核心在“下轴(胞宫/肝经)”被“寒冰”(寒邪)凝结,导致“血轮”运行严重瘀滞(血瘀)。
寒凝下轴:气滞血瘀(冷痛、经块)。
血瘀失养:胞宫失充(经少后期)。
修复重点在温化“下轴”之寒凝(散寒),破除“血轮”之瘀滞(化瘀),充盈“血轮”(养血)。 问(徒):老师今日以“腹痛”为引,照见三阴寒痛之精微,剖析小建中、理中、附子粳米三方经纬,皆本于虚寒水饮之辨。
学生深感“三阴为里”乃虚寒渊薮。
最后请教老师,面对“腹痛”患者,问诊察舌按腹验带时,除前述要点外,还有哪些极易忽视却关乎病性(虚寒、寒饮、血瘀)定性的细微之处?
答(师):腹痛之辨,贵在明察气、血、水、寒。
细微之处见真章: 1. 腹痛之性质与喜恶:
性质:拘急(挛急/失养)、冷痛(寒)、胀痛(气滞)、刺痛(血瘀)、切痛/绞痛(寒凝/虫积/结石)、隐痛(虚)、坠痛(气虚下陷)。
喜按拒按:喜温喜按(虚寒)、拒按(实/热/瘀)、喜冷拒按(实热)。
2. 伴随之呕利与肠鸣:
呕吐物:清水(胃寒/饮)、酸苦(热)、食物(食滞)、清涎(寒饮)。
下利:清稀(寒)、臭秽(热)、溏薄(脾虚)、水样(饮)、完谷(肾阳虚)。
肠鸣:辘辘(水饮)、亢进(气滞/寒)、微弱(虚寒)。
3. 水饮之特有征象:
腹诊:心下振水音、腹壁柔软按之濡(水饮)。
声响:腹中雷鸣(水气相击)。
呕涎:呕吐清稀痰涎(寒饮上逆)。
眩晕:水饮上犯清阳。
4. 经带之关联(妇人):
月经:量少色淡(血虚)、色暗有块(寒凝血瘀)、后期(寒/虚)、痛经(寒凝/气滞)。
带下:清稀量多(寒湿)、色白质稀(虚寒)、黄稠(湿热)。
5. 舌象之精微:
舌质:淡(寒/虚)、暗(瘀)、紫(寒凝血瘀)、胖嫩(阳虚湿盛)。
舌苔:白滑(寒饮)、白腻(寒湿)、水滑(水饮)、灰黑滑润(寒甚)、少苔(阴虚)。
6. 脉象之沉取与形神:
脉位:沉(里/寒)。
脉力:迟(寒)、紧(寒/痛)、涩(血瘀/津伤)、弱(虚)、弦(痛/饮)。
脉形:细(血虚)、滑(痰/食)。 切记:“腹痛”是脏腑气机失调的警报。
必须深究其背后的寒热属性(喜温恶寒)、虚实本质(久暂、按之)、气血状态(胀刺)、水饮有无(鸣、涎、濡)、病位重心(上中下腹)。
小建中汤主“虚寒拘急伴失调”,理中汤主“虚寒湿阻伴吐利”,附子粳米汤主“虚寒水饮伴冲逆”。
差之毫厘,效隔天渊。
如误将寒饮作纯虚,纯补则助饮;
误将血瘀作寒凝,温通则伤血。
医者当于腹痛之间,洞察三阴枢机,于寒热水饮处,把握用药分寸。
慎之!微之! 【师按】 此篇以“腹痛”一症为纲,贯穿小建中汤(虚寒拘急,阴阳失调)、理中汤(太阴虚寒,寒湿吐利)、附子粳米汤(虚寒水饮,冲逆切痛)三证之精微辨析。
核心始终围绕中焦(脾胃)虚寒之根本、兼夹病邪之性质(湿、饮)、气血阴阳之状态、升降逆乱之侧重。
望学者反复体味“拘急烦热”之建中、“冷痛吐利”之理中、“雷鸣切呕”之附子粳米,于临证时明察秋毫,方能在腹中作痛之际,洞悉三阴寒热之枢机,施以建中、理中、化饮之良方。
师承之道,贵在明理,贵在精微。 林师寄语:腹痛非小疾,三阴定虚实。
虚寒、湿阻、饮逆,病机虽似而侧重迥异。
唯有深谙三阴为里虚之渊,洞察寒热水饮之玄机,手握建中理中化饮之法度,方能于腹中绞痛之时,明辨兼夹,力复枢机。
望诸生于《伤寒》《金匮》中涵泳,于《本经》中识药,于临证中磨砺。
切记:“腹痛,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乃初辨之要,然虚实夹杂者尤需细辨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大牛证券-网上在线炒股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可信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