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手下有一大批打仗有经验的将军,但特别让他情感深厚的还是陈毅兄弟。他们不仅一起披战甲、冲锋陷阵,还在文化交流上志趣相投,好得很呢。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曾提过,他和毛主席跟党内的其他同志打交道,大多数时候都围绕工作,唯有陈毅是个不一样的人。
看看那些与毛主席关系亲近的将帅对他的称呼:朱老总与彭老总会叫毛主席“老毛”,贺龙称毛主席为“大帅”,而其他大多数人则称呼“主席”。唯独陈毅,身上带有文人的气质,喜欢称呼毛主席“润之”。
其实,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偏心?毛主席对陈毅这份特殊的“偏爱”,可能跟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嘛,陈毅自己的本事确实挺过硬的。
1934年红军长征的前一天,陈毅伤得挺重,大腿上的伤一个月都没好,根本下不了床,也难以跟着大部队走。就在这个时候,周恩来找到陈毅,告诉他先做个手术,等康复了再跟着出发。可是,中央的安排却是让陈毅留在苏区待命。
陈毅心里挺明白,要是博古答应他跟着大部队走,哪怕是抬着,也一定会带上他。这会安排,却明显带着个人主义排挤的味道。虽说心里知道这些,陈毅没多说什么,只是对周恩来说自己没意见。本打算跟毛主席告别,可时间紧迫也赶不上,只能留在苏区。不过,陈毅坚韧不拔,他在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他和战士们吃住在山头上,经常躲藏好几天,甚至多次走到绝境。
不过,这三年对陈毅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凡,也对中国革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他的贡献大家都知道。
二是不制造紧张情绪,勇于帮领导分担忧愁。
大家都明白抗美援朝打得特别艰难,不过说到底,最难、最关键、也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做决策。让毛主席在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的,不是缺少支持或者国家实力差这类原因,而是到底该由谁来担任统帅出战。
那会儿,许多下属不仅没有帮毛主席解答这个难题,反而列出一堆不太适合抗美援朝的理由,比如说国内建设还很多事情要做,应该把重点放在维护和平上;还有比如林总认为中国刚成立,整体国力还不够强,朝鲜问题应该让苏联帮忙解决,中国可以借机提升自己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出而不击”。
这些人提出的理由,不仅没能帮毛主席解开难题,反而让他更加烦恼。唯有陈毅主动请缨,愿意当志愿军的司令,带头去抗美援朝。陈老总表示,只要毛主席一有指示,他就会奋勇冲锋。
党的发展历程告诉咱们,毛主席以前做的决策,虽然当时有人不太理解,但随着时间过去,结果都验证了他的判断是对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一样。
第三呢,就是能快刀斩乱麻,敏锐地捕捉到毛主席的心思。
抗日战争一结束,陈毅在延安呆了大概一年半多,时间也挺快的。之后,他按照毛主席的安排,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再次投身华东战场。陈毅非常支持毛主席提出的南线出击的战略,坚决要执行。收到毛主席6月22日的电报后,他第二天就及时回信,表示完全赞同这个作战方案,同时对山东野战军也做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
6月27日,陈毅代表华东局又给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发电,指示华中野战军留下一路纵队坚守苏中地区,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就在苏中七战七捷的战役打响当天,毛主席也发来电报,提醒陈毅等人山东野战军现在不宜南下,怕会掉进被动局面。由此可见,毛主席基本上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的那个计划。
可是啊,敌人马上要大规模攻打苏皖,陈毅还是坚持按照原来的南线出击计划。在7月14日,他写信给中央军委,坦率地说,他们觉得应该赶紧实施早就定好的战术,把津浦线南段截断,并且促成山东和太行动主力在淮南北边会合,好准备渡淮打仗。
第四,始终保持对毛主席的绝对忠心。
从井冈山时代开始,陈毅一旦确认毛主席是个军事奇才,就一直紧密跟随着他。每当毛主席和朱德在军事上的观点不一致时,陈毅都会主动出面调解。
陈毅一生朴实无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正所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这句话摘自他的诗句,既是他的信条,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座右铭。他对待同志和朋友一视同仁,无论职位高低,党内外,都会平等待人。他无私无畏,勇于承担责任,始终坚持“讲真话,天不会塌”的信念。
1955年授衔的时候,陈毅起初并没有在名单上,周总理提醒大家,说把陈毅放在名单里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像他的资历、贡献、威望和能力都非常出色,选他为元帅实至名归。陈毅元帅不仅战功赫赫,成就非凡,而且情商也特别高,善于团结同志、调解矛盾,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第五,陈毅堪称文武全才
黄炎培先生评价陈毅,称其不仅是武将,更是一位儒将。陈毅与毛泽东在交往中,有着一种独特的“诗词”情谊。毛主席和陈毅皆擅长写诗,再加上两人有着长达40多年的革命情谊,在人际交往层面,因诗词而愈发亲近。
毛主席跟陈毅,都挺会写诗,而且他们俩有40多年的革命情谊,加上诗词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拉近关系。早在井冈山那会儿,陈毅就知道毛主席善于撰写古体诗,从那时起把他当作志同道合的文友。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写了《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陈毅也是第一批读这些诗的人之一。
陈毅留在赣南搞游击战时,毛主席对他一直惦记着,也常常怀念他的诗作。1947年莱芜大胜之后,陈毅写了一首《莱芜大捷》,毛主席一读,立刻连声夸:“好诗,好诗!”
多年下来,陈毅每有新作诗派送毛主席阅览,总是恳切请教,希望得到指点。在他看来,毛主席不仅擅长古体诗,律诗也写得相当精彩,只是毛主席本人个性谦虚。
陈毅经常用毛主席的诗词来启发子女,比如他曾对孩子们说:“这首词(《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在60岁高龄时写的,他的才情还在,你们这些正青春的孩子,得向毛主席学习。”
从1921年的《归国杂诗》到1961年的《冬夜杂咏》,这大概40年左右的时光里,陈毅一直坚持写诗,留下了不少精彩的作品。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在北京去世,已经71岁了。
大牛证券-网上在线炒股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可信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