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无疑是中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五幅他的作品在拍卖中突破亿元大关,总成交额高达10.4665亿元,其中以《无限风光》最为惊人,成交价为2.875亿元!然而,这位天才画家的生命历程却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在临终之际,他曾在病床上叮嘱家人:“别剪我的小拇指!”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出身贫寒的他,幼年时就以砍柴、放牛为生。但他的父亲极为重视教育,因此他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奠定了他日后成才的基础。
尽管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潘天寿的家族中有画家,他的绘画天赋却早早展露无遗。少年时期的他,常常在寺庙里看到壁画,便拿树枝在地上临摹;在私塾读书时,他则热衷于临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画像,并且画得栩栩如生。人们后来称他为天生的画家。
展开剩余82%潘天寿6岁时失去了母亲,早期的孤独和缺乏母爱无疑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风格。他以花鸟和山水画闻名,然而与一般的花鸟画家喜欢画温柔、宁静的动植物不同,潘天寿喜欢画鹰,画杂草和棱角分明的山石,他的画风刚劲有力、硬朗而富有个性。他笔下的鹰常常显得无情且冷峻,然而却极其生动。
潘天寿少年时聪颖好学,18岁便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李叔同和经亨颐的学生。李叔同日后成为弘一法师,才艺出众,潘天寿在他的引领下受益匪浅。而经亨颐则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潘天寿得以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潘天寿热血沸腾,曾参与街头的学生运动。一次示威中,他与警察发生冲突,脸部被刺伤。擦干血迹后,他立下誓言,要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来报效国家。
然而,报国的路并非一蹴而就。潘天寿选择了文化救国的道路,回到故乡以教书为生,传播新文化,并在空余时间深入学习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他与青年作家柔石有过深厚的友谊,曾为柔石创作篆刻作品。
1923年,潘天寿受聘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不久后又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师。在上海,他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国画大师,并与同龄的画坛新星吴茀之、朱屺瞻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画风接近吴昌硕,因此开始专心研究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并从中汲取了不少精髓。
潘天寿在30岁之前便在书画界小有名气。1928年,蔡元培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潘天寿应邀担任教授,并出任国画系主任。然而,那个时代,西方艺术风潮席卷而来,许多学生对传统国画兴趣寥寥,潘天寿深感焦虑。为了挽救国画,他不仅坚持教学,还编写了《中华绘画史》,通过这本书让世人重新认识中国画的深厚内涵与辉煌历史。
随后,潘天寿又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并力主弘扬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他坚定地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应扎根于本土,只有从本土的艺术中汲取力量,才能走向世界舞台。
潘天寿对西方画艺并非完全否定,然而他始终认为中国画的精髓不容丢失。中国画强调墨色的运用,尤其是水墨画,可以在黑白之间变化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情感,而这种表现手法是西方油画无法比拟的。
1933年,潘天寿的作品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自此,他的国画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与徐悲鸿的画风不同,潘天寿坚守着国画的传统,坚决主张其在现代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潘天寿以画鹰著称,他曾多次深入山林,长时间观察鹰的飞翔与栖息,捕捉它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与神态。他的鹰画有着雄浑大气、气势非凡的特点,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鹰这种“天之骄子”的独到诠释。
潘天寿的作品深受收藏家青睐,2015年和2017年,他的多幅作品在拍卖会上以超高价格成交。他的作品《鹰石图》在2015年以1.15亿元成交,而《耕罢》则以1.589亿元售出。2018年,他的《无限风光》更是创下了2.875亿元的拍卖纪录,总额突破了10亿元。
除了画画,潘天寿还致力于美术教育和国画的传承。1944年至1947年,他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之后在多个美术机构担任要职。他提出了分科教学的建议,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文章,捍卫了中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中的地位。
潘天寿不仅是一位绘画大师,还是一位指画大师,他通过手指作画,创作出许多气势磅礴、富有韵味的作品。这一独特技法,成为他艺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潘天寿的晚年充满了苦难。196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许多艺术家遭到打压,潘天寿也未能幸免。他的作品被抄走,家产被毁,甚至亲身遭遇了酷刑。1971年,他因病重被强行送往工厂劳动,最终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享年74岁。
潘天寿临终时,他对家人说:“别剪我的小拇指,我还要留着它画画呢……”这是他对艺术的最后坚守,尽管他早已失去了作画的工具,但他依然执着地相信自己的指头依然可以为画艺服务。
潘天寿的艺术成就今天依然被铭记,他的画作不仅是中国画的瑰宝,更是世界艺术的珍贵财富。2023年,他与丰子恺、李叔同一起被列入国家特殊保护行列,其作品不再允许出境,进一步证明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卓越地位。
潘天寿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他坚守传统,勇敢创新,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股无畏的力量和伟大的艺术精神。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网上在线炒股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可信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